最新一期的《新民周刊》,以大篇幅登載了記者黃琪采訪協會秘書長吉鶴后所寫的報道“添加劑,冤大頭?”。文章開篇就說,“仔細分析,食品添加劑在中國食品安全危機的過程中,常常扮演‘冤大頭’的角色。”這一看法,是非?陀^的。
我們在慶幸傳媒界終于有人能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報道食品添加劑的之余,還必須看到,對食品添加劑,至今在很多人心里,還是“談虎色變”。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少人敢談發展食品添加劑了。其實,不發展食品添加劑,又怎么能真正做到保障食品安全呢?
一、“添加”二字,誤解何其多
添加劑,冤大頭?黃琪記者取這個題目,主要為了滿足口語化、為了便于傳播的需要。業內人士當然知道,這里的“添加劑”,指的只是食品添加劑。
添加劑的確有很多種,如飼料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混凝土添加劑、機油添加劑、紙張添加劑等等,只有食品添加劑才能用于到食品加工中來。違法添加物就更多了,它們既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劑,是二者之外的,被不法分子、無良企業非法添加食品中的其它的一切物質。
食品添加劑,因為與其它的添加劑、非法添加物,在名字中共有二個字“添加”、有的還共用了三個字“添加劑”,因而,在出現食品安全事件和絕大多數屬于刑事案的并非傳統食品安全事件時,不是被當作了元兇,就是被拉出來陪綁示眾。還有,濫用食品添加劑,也不是食品添加劑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者”、“濫用者”者即“添加者”的問題。食品添加劑本來是有利于何障食品安全的,正如吉鶴立秘書長所言,“只要按照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正確規范地使用食品添加劑,是不會出現任何食品安全問題的”,F在食品添加劑被種種“添加”現象、種種帶“添加”的敏感詞混淆到一起了,真的是很冤枉、很受傷。
二、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客觀上掩蓋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真相
黃琪仔細分析,發現食品添加劑在中國食品安全危機的過程中,常常扮演‘冤大頭’的角色。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也不難發現,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其實客觀上掩蓋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真相?梢哉f,這里邊既有無意中誤解的成分,也有有意識歪曲與別有用心。
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或歪曲,客觀上麻痹了人們對溫總理指出的“坑蒙拐騙、唯利是圖、貪臟枉法”三大丑惡社會的警惕,會使公民的注意力、政府的監管偏離方向。還有些所謂的食品安全問題,其實是類似于“投毒”的刑事案件,與食品添加劑本身毫無關系。
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或歪曲,事實上也是把社會誠信缺失、公民道德滑坡、社會價值評價扭曲等社會轉型期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縮小到一個無中生有的食品安全技術問題了。這種本末倒置、顛倒是非的現象,于加快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是十分不利。食品、藥品問題,的確像是轉型期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個縮影,需要系統治療。
但無論從事實上講,還是從技術層面講,都是與食品添加劑本身不太相關的問題;或者說,我國食品添加劑發展的落后,客觀上為不法分子非法添加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空子。
三、發展食品添加劑,保障食品安全。
我國食品添加劑發展已經落后于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據來自中國食品添加劑和配料協會的統計,2011年中國食品添加劑全行業主要產品總產量762萬噸,同比增長8.1%;銷售額為767億元,比去年增長6.4%。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速是23%,食品添加劑工業總產值的年均增速只有11%。這說明,我國食品添加劑工業已落后于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中國會因此進口食品添加劑。由于中國食品添加劑發展的滯后,也給不法分子造成了非法添加的可乘之機。發展我國食品添加劑,是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也就保障食品安全的需要。
現在網上挨罵最多的恐怕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陳君石了。他們總是不厭其煩宣傳食品添加劑是個好東西,不厭其煩地說明問題不是出在食品添加劑這里。在三月份上海FIC技術研討會上,孫院士更是仗義執言。對至今仍被人詬病、懷疑,要求重拳打擊的“復配食品添加劑”,他說,“《復配食品添劑通則》的頒布實施,是中外食品工業發展史上的偉大創舉”、“食品添加劑復配技術是高科技”、“我國復配食品添劑從此不必擔心國家會限制這個行業的發展”。
我們不能因為怕挨罵而放棄我們的努力。做好復配食品添加劑,是發展食品添加劑、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之一。